貴州出名酒,除茅臺酒被譽為國酒外,董酒以它獨特的香型(兼香型,又叫董香型)譽滿神州。另外,濃香型的名酒更是琳瑯滿目,備受國人青睞。貴州名酒人所共曉,但是,貴州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酒禮酒俗卻鮮為人知,但凡來過貴州旅游觀光的中外游客,在為貴州品牌繁 多的名酒陶醉之外,更被貴州民族民間的酒禮酒俗所傾倒。酒,在貴州各民族的生產、生活、社交等方面,都是不可缺的。酒,絕不是一種單純的飲料,它是貴州少 數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相摻和,并經漫長歲月的“發酵”、“蒸餾提純”出來的瓊漿玉液。酒,又是貴州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載體。各民族絢麗多姿的酒禮 酒俗,構成了令人陶醉的貴州酒文化。
貴州少數民族,當孩子初降人世始,就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,諸如三朝酒、百日酒等,不勝枚舉,成年之后,酒更是無時不在生活中涌流。
1.姑娘酒
侗族和苗族都有釀制姑娘酒的習俗:即姑娘出生時,馬上為她煮一壇甜酒,將其窖在地下或埋藏在池塘底,待姑娘婚嫁之日才開窖啟用。侗族以之作為姑娘陪嫁,謂之姑娘酒。
苗族又叫女酒,是在女兒出生時所釀的甜米酒,經過濾后密封于小口大腹的土罐中,至寒冬臘月之際,池塘水千涸時,埋于池塘底部,直至女兒出嫁后回到娘家,才取出用以招待親友賓客。
姑娘酒由于長期窖藏之故,酒液高度濃縮,色澤綠中透紅,酒香濃郁持久,酒味甘甜醇和,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佳釀美酒。
2.討八字酒黔西南布依族婚俗中,盛行著一種有趣的討八字酒俗。
男女青年經過戀愛、說媒之后,雙方父母已無異議,就需擇定婚期。在定婚期前,男方家的媒人要到姑娘家來討八字,女方家要在堂屋中的神案前擺上八碗便當 酒(家釀米酒),并將姑娘的年庚八字寫在一張紙上,再壓在其中一碗酒的底下。這時主持人就請媒人去揭姑娘八字,媒人只能憑直覺去找,當揭起一碗,若沒有姑 娘的八字,媒人就要將這碗酒一飲而盡,然后再揭,直至揭到為止。
3.栽花竹酒
苗族家庭中,或婚后無子,或小孩體弱多病,久治不愈的,為求子或為小孩消災祛病,都要用栽花竹酒這一形式以達到自己的愿望。
栽花竹酒要請巫師主持。家人從山上竹林中挖取兩株連根竹,栽在自家房屋中柱的旁邊。還要請12位上有父母,下有兒女的有福之人參祭,并由主人家以酒肉盛啃款待,此為喝栽花竹酒。另外還要在所栽花竹根下!埋一壇密封好的米酒,使其終年不干。以示吉利。
4.滴酒祭祖
水族待客請酒,無論什么場合,都有一個滴酒祭祖的習俗。
主客入席坐定后,一般由主人提議,請在座的一位輩份最高、年歲最大的人先執筷。于是這位被推舉出的老人就用筷子蘸一滴酒灑在桌面上,以示先向祖先敬酒。然后,主人才雙手捧杯將酒敬給客人,客人則要接過酒杯放在桌上,亦用筷頭蘸酒祭奠,以示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。滴酒祭祖的習俗,在苗族中也普遍盛行。
5.敬客酒
貴州少數民族的敬客酒習俗,依民族和地區不同,形式和內容亦不相同。
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敬客,先由男主人向客人敬酒,每人必須先喝兩杯,寓意“你是用兩只腳走來的”,這兩杯酒都要一飲而盡。第三杯開始,主客便可隨意。待 到一定時候,女主人便同姑娘、媳婦們一起上陣,手持酒海(盛酒的土缽)、酒碗,站立客人身后以歌敬酒。先從長者開始敬完一輪,再反方向敬一輪。有的好客 者,為挽留客人住下,婦女們就會選擇一“關鍵”客人,力圖將其灌醉,使得“群龍無首”,只好乖乖留下。如駕駛員,她們稱: “先把四條腿的灌倒,其余的就無法離開”。苗家的真情,可袒露無遺.
6.雞頭酒
生活在黔西南地區的布依族,每逢節日慶典、貴賓臨門,都要殺雞備酒款待客人,其中主要客人有幾位就要殺幾只雞,此雞謂之“鳳凰頭”。入席后,主人就將 “鳳凰頭”對著主要客人雙手獻上,客人接過“鳳凰頭”后,要飲酒一杯,再將雞頭對著其他客人,示意大家共同舉杯,并一飲而盡。如此循環一周,最后雞頭由貴 客食之。如果席上無遠方的貴客,那么酒宴開場時,主人就會將“鳳凰頭”對著席間最年長者,再依次互敬,最后雞頭歸長者食用。
7.轉轉酒
生活在貴州的各民族都有飲轉轉酒的習俗。轉轉酒包含著兩種不同的內容和形式。一種是指飲酒時,大家圍坐成一個圓圈,席上只有一碗酒,在座的順一個方向 將酒碗依次傳飲,以示親密無間,無所猜忌。這種習俗在彝族、苗族、侗族中尤為盛行。另一種是指同一村寨,以家為單位,輪流邀請外來客人。貴州的布依族有 “一家來客全寨親”的說法,所以這種轉轉酒在布依族村寨尤為盛行。誰家來了客人,這家的親戚、鄰居、以及全寨各家都要輪流轉到,否則視為不合群.
8.交杯酒
在貴州的苗、布依、侗、水等民族地區,普遍盛行交杯酒。交杯酒有三種形式:一種是二人各持一杯,相互同時遞到對方嘴邊,同時飲下;第二種是主客各自舉 杯與對方持杯的手臂相勾,再將自己手中的酒同時飲下。這兩種多是主人對客人敬酒時所行的酒俗,取交杯即“交情”,“交心”之意。第三種是在集體的酒宴中, 眾人圍坐,各持一碗同時順同一方向舉起至相鄰客人嘴邊,再同時飲盡,此俗取心心相印、肝膽相照之意。
9.打酒印
貴州黔東南一帶的苗族盛行一種打酒印的習俗。無論是婚嫁或是節日的酒席上,主人家用蘿卜或紅苕等做些“大印”,禮節性的酒過三巡,主客群情激動就開始 打酒印。客人每飲一杯,就有人用“大印”蘸上蘭靛(染布的青色染料)或墨汁、鍋煙等,在客人臉上蓋一印記,臉上印多,標志著主人盛情,客人海量。打酒印是 飲酒計量的一種方式,但更主要的還是一種娛悅形式,往往這種場合優美動聽的酒歌伴著滿室飄香的米酒,頻頻勸飲的嘻鬧映著張張打滿酒印的笑臉,使酒宴達到盡 歡盡樂的高潮。
10.攔路酒
這是貴州少數民族迎客的一種酒俗,廣泛流行于苗、布依、侗、水等民族中。攔路酒禮俗,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形式和程序。一般都是在進寨的必經之路上,由 主方備酒恭候于路中,有的還在路上設置障礙。客至,先以酒歌勸酒,飲后方得進寨,有的主客雙方還需對歌,然后才能飲酒“過關”。
苗族的攔路酒通常都有三五道,多的可設12道。若是酒量子平者,早已望而卻步了。不過,貴州的民族是文明的,你若不善飲,就記住別用手觸摸酒杯,只需將苗家姑娘敬上的酒,示意性的飲過即可過“關”。你若是海量,接下酒來,那一碗或一牛角酒就必須喝完。
苗家往往將最后一道攔路酒設在寨門,牛角酒杯則懸掛于寨門正中,牛角杯的尖端穿孔系繩,斟滿酒的角杯,必須以手相捧,客人一旦接杯在手,那滿滿的一牛角酒就只有一干而盡。
11.送客酒
在黔東南一帶苗家作客準備告別啟程時,主人還會準備一次情意纏綿的送客酒;客人上路時,主人手持酒海、酒碗,邊唱邊走,三步一首歌,五步一碗酒,其歌綿綿,其酒濃濃,惜別之情會令人熱淚盈眶。
若是貴客離別,那送客酒就更為激動人心。主人家會在銅鼓坪上踩銅鼓、吹蘆笙,以此召來寨中男女老少加入送客隊伍,自有寨老安排鋪桌擺酒,人們則自發前 來為客人唱送客歌,敬送客酒,還有人會為客人披掛紅綢,獻上五顏六色的花帶,然后一步一趨將客人送出寨門。這其間歌不斷曲,酒不停碗。出寨門時,主人會勸 客人喝最后一口酒,并在客人臉上彬彬有禮地蓋上一個紅色酒印或寫一個酒字,以此留下主人以及全寨苗胞的深情厚誼,然后主客才揮手依依惜另。
12.咂酒
咂酒之俗,盛行于貴州苗、彝、仡佬、土家等民族中,其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。
制作咂酒的原料,依地區和民族的不同而不同,多以本地所產的主、雜糧釀制,不蒸餾、不除糟。飲咂酒,一般是將經發酵并存放一段時間的原酒連壇端上,當場啟封。
每當盛大節日、慶典或貴客臨門,主人就捧出一壇原酒。啟封后,將數支咂管插入壇中。砸管系用一米多長的細竹制成。酒禮開始,主客便分批圍壇捧管吸飲, 未飲者在一旁歌舞助興,再逐漸輪換。旁邊還有人隨時向壇內注入清涼的泉水或井水,使壇中玉液永不干涸,有的地區飲咂酒時,飲者還要手捧咂管圍壇邊咂邊舞, 其歡樂豪爽之狀令人難忘。
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路經貴州黔西地區,與當地少數民族共飲咂酒,還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句——咂酒詩:
萬顆明珠一甕收,
君王到此也低頭。
五岳抱住擎天柱,
飲盡黃河水倒流。